自2016年12月作为派驻代表入驻温氏研究院以来,杨金易教授,这位深耕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科研工作者,以党员的责任担当架起校企合作的“桥梁”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更将党建共建的“红色力量”注入产业一线。
人物简介:杨金易,教授,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。主要进行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。擅长产业转化,长期派驻温氏集团,针对食品安全、养殖等领域检测需求,近年开发产品80余种并在行业大规模应用。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、省农业推广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,转让专利3项,近5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。
技术突围:从“卡脖子”到自主创新
“检测是食品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核心环节,但过去我国长期依赖进口,成本高、受制于人。”谈及校企合作的初衷,杨金易直言行业领域内的“痛点”。2016年12月,华农食品学院与温氏股份合作签约,共建检测技术产学研创新平台,杨金易作为派驻代表,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温氏研究院畜禽养殖研究的一线。
双方合作签约仪式现场(后右四为杨金易教授)
从实验室到养殖场,技术落地并非易事。团队主导的云浮市新兴县国家畜禽养殖产业园的成功建设,正是党建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初来基层一线,杨金易就敏锐地意识到:高校的研发方向与企业、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。在实验室内能顺利完成的技术环节,不一定就能在基层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满足其“检测快、成本低、易操作”的实际市场需求。面对诸多现实挑战,杨金易十分明确自己派驻的目标:与团队共同搭建起促进校企沟通的“桥梁”,把高校中的科研成果带到真实的行业一线,推动科研成果的系统化应用。
在华农与温氏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下,他带领团队搭建完成了基于生物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平台,该创新平台紧紧围绕畜禽养殖行业急需、重大、“卡脖子”的检测技术进行攻关,以“简便、快速、低成本”为目标,开发出30余种快速检测产品,涉及动物疫病、食品安全、饲料毒素等领域。目前,产品已在企业大规模应用,其中多种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,有效替代进口产品。
其中,禽白血病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制打破了美国企业的长期垄断,使我国禽业育种彻底摆脱“卡脖子”困境。“国产试剂盒灵敏度提高10倍以上,尤其针对目前发病率较高的K亚型病毒检测灵敏度更好,同时检测时间从原来的2.5小时缩短至1.5小时,单个样品检测成本降低60%以上,如今温氏90%以上的检测环节已实现自主技术覆盖。”谈及技术成果当前的实效,杨金易的语气谦逊而自豪。
党建领航:红色纽带凝聚发展合力
在杨金易看来,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,离不开党建共建的“黏合剂”作用。“温氏集团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管理,这与我们团队的理念高度契合。”杨金易回忆,在推广检测技术的关键节点上,基层分公司党支部发挥了关键纽带作用。
技术推广没有捷径,必须从“泥土里找答案”。杨金易总结出一套“党建+技术”的实践逻辑:第一步是扎进基层摸清需求,第二步是驻点一线共同实践,第三步是快速响应改进产品。
问题是时代的声音,也是工作的导向。作为一名党员科学家,他笃信,“党员下沉一线,多问多观察,才能真正读懂产业需求。”
在云浮新兴县的深入调研与推广中,团队的科研成果遭遇“水土不服”:养殖场缺乏标准实验室,检测员对复杂仪器束手无策。与科研实验室环境不同,基层检测环境相对简陋,一线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存在参差。除此以外,团队还隐隐发现,对于用惯国外进口检测产品的部分一线人员,对于国内的原创检测产品其实存在质疑。
这些问题没有让杨金易感到灰心,反而令他更加振作:“只有跟着他们一起做,才知道问题‘卡’在哪里。”
那是什么原因,让一线人员的态度从“要我用”转变为“我要用”呢?杨金易将其归功于党建共建的深层逻辑:“党支部不仅为我们搭起沟通的桥梁,更是我们彼此信任的沃土。”
产品开发不能闭门造车,团队通过和基层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,得以与不同背景的养殖户、技术人员面对面沟通需求,现场共探设备适配、操作培训等问题。
如今,这条用党建红绳串起的信任纽带,已覆盖温氏股份下多个养殖集群,杨金易与团队有力地将“卡脖子”的焦虑转化为“挺腰杆”的底气。
育人铸魂:把课堂搬到产业一线
“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需求。”作为导师,杨金易带领研究生“扎根”在温氏研究院,让学生在产业一线上直面科研与应用转换的难题。
“杨老师的学生,下得了养殖场、搞得了研发。”温氏研究院其他科研人员的评价,道出杨金易独特的育人理念。他将研究生培养阵地前移到企业一线,构建“研、学、践”三位一体模式。他的学生不仅参与技术研发,更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。“在企业,他们能更好地学会与不同岗位人员协作,理解社会责任,这是课堂给不了的成长。”五年来,杨金易为团队累计培养10余名“实战能力强、思想素质高”的基层科技骨干,其中多人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。
谈及对学科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,杨金易提出,要继续坚持、完善党建共建的创新平台,通过党建引领学生在企业的“实战”打好坚实基础,为国家畜禽行业健康发展保驾
杨金易教授进行汇报
从实验室到养殖场,从科研者到“新农人”,杨金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。八年驻企,杨金易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出科研与产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在养殖场的星光下,在党支部的旗帜前,这位党员科学家以“钉钉子精神”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党建共建不仅是红色引擎,更是科技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——桥这头是实验室的精密仪器,桥那头是产业升级的壮美图景。在党建引领下,校企合作的新范式将持续在基层中生根发芽,结出产业升级、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。
【供稿单位】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天宇优配-天宇优配官网-配资官网开户-宁波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